泓在异乡

 

一、 美国中西部情结

 

人在不同的阶段好象总是会有不同的烦恼和问题。回到中西部之后,虽然与以前在ILLNOIS的环境十分相似,泓好象又需要重新适应,而且适应期还不短。记得刚到香港的前几个月,泓也是很不习惯,主要是对外界环境和天气,那时是夏天,大街上过度闷热嘈杂。而这儿恰恰相反,过度的安静和孤寂。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交往,寂静如水波不兴的池塘。泓有时想,学术界的事业真是孤独的事业,一个人想,一个人做,得到承认与否也是远距离的无声的答复,没有人来过问你。这条路要一直坚持走到底看来确实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能一直这样充满热情地走下去吗?

 

很快就到新年了,一转眼回到美国也快半年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泓发表了五篇论文,编了一本散文集,做了几个研究,又从香港搬到了美国。在香港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是泓初期事业的顶峰,无论是教学,科研,或者人缘都特别好,那样的情景十分让泓陶醉,泓因此也更努力,只求最好。到了这里一切都不同,泓得适应新环境,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所谓的TRANSACTIONAL COST 是也。泓曾经期望这里的学生也象香港的学生一样爱戴她,但总是感到距离。泓不愿意承认这是因为她是外国人的缘故,因为在ILLINOIS时泓从未感到这一点,但现在感觉到了。泓想起她的导师SAM曾经警告过她,当时没有在意,猜想那只是25年前的情形,现在看来确实有此嫌疑。整个SCHOOL只有泓一个中国人在当教授,她感觉到压力,也感到孤单。

 

虽然泓所在的SCHOOL闻名世界,泓所在系的教授也都颇有资历和影响,泓却感受不到集体的气氛。不说平时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开全系大会,出席的人也往往不足二分之一。泓十分感叹这样的局面,与原来期望的相距甚远。系里的研究气氛也并不浓厚,大家好象只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对别人的则兴趣全无,所以连周期性的SEMINAR也没有,就是有,也无人参加。泓的感觉是她只能靠自己,她必须坚强,比以前更坚强,才能达到在香港时的水平。孤独的感觉不仅来自没有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来自没有与泓有类似兴趣和经历的同事。这里的教授大都TENURE,不再那么热衷于研究,而且也不用担忧饭碗的问题,与泓所处的事业阶段很不相同。泓十分怀念在香港的日子和同系的几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学术上泓对自己的信心一直很足,从未迷惑过。可是泓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健康的轻松的心态。有时候越放松事情反而做得越好。在这几个月里,泓出现过许多迷惘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好,不知道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泓奇怪为什么在香港她从不曾为这个问题困扰,而一回到美国,立刻就被这一团疑云笼罩。也许是因为在异乡?也许因为自己是异人?也许是太安静见到太多没有污染的蓝天?也许是电视里有太多的凶杀案?也许是另一个CULTURE SHOCK 记得十多年前刚来美国时泓也曾经非常非常困惑,一直有几年的时间都如此。那时不知自己该走哪条路,不能决定埋葬过去一切从头开始是否值得。现在当然是在另一个层次上的困惑,泓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怎么做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却觉得要达到那些目标对她太容易,所以有提不起劲的感觉,有无聊的感觉。泓有时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对别人来说很难想象的东西对她却会轻而易举,而同时正因为这轻而易举使她丧失斗志。泓需要不断地为自己鼓劲,让自己充满热情,这又是一件多么孤独的事情!

 

泓浑身好象都被孤独浸透。在这个空寂的世界里,泓能听到的只有她自己的回声。每天来上班,除了面对学生的时候,其余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学生的心情泓好象也捉摸不透,不知他们是否与她有共鸣的时候。美国的人际交往十分肤浅,深刻的友谊仿佛不易建立,也许他们对每一个他人都一样,也许只是对她,泓无法求证。但泓更喜欢东方学生,喜欢那种传统的师生情谊。

 

泓想到环境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有的环境能把人的坏心情变好,有的环境则能把人的好心情变坏,而心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前提。泓觉得这半年她的心情一直在走下坡路,再下去会不会把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泓记得自己曾经经历过性格与形象完全脱节的时候。那时是因为语言问题,她无法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深层的东西,所以在大多数场合都保持沉默。人们以为泓是一个十分内向寡言的人,直到有一天,她在研讨会上滔滔不绝,老师和同学才对她刮目相看。泓曾经想写一篇文章来论述这一点,因为这可能被许多外国学生经历,但当那个时期过去后,她就再也没有提起笔来。现在的心情变坏则绝对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期望与现实的脱节所致,泓想。至于性格的改变,泓坚信也只是暂时,那个乐观,自信,稳操胜券的她在不知不觉中又会回来。可是要等多久呢?

 

有很多事情需要想,需要时间。泓近来发现梦又回来了。她接连梦见自己有深刻记忆和交往的朋友,包括幼年时的朋友。这些梦提醒她的过去,而过去的日子对泓来说都值得留恋。泓确实觉得她曾经度过的岁月都很有意义,她几乎不曾虚度每一天。

 

泓注意到自己往往在收到朋友EMAIL的时候,或者在有人需要她帮助的时候心情变好。当然最高兴的是在收到过去学生的来信告诉她以前她在课堂上教授的东西如何在他们的工作中派上用场。有意思的是泓觉得香港的学生能体会到她的用心良苦,而美国的学生则不然。泓想起她去哥伦比亚大学INTERVIEW时,那儿的同事告诉她说哥大的学生就是属于吃硬不吃软的,你对他们越凶,越无情,他们就越服你。泓那时开玩笑说那岂不是每个教授都要改变性格了?也许真是这样。在那样的环境里,你的行为由社会期望决定,而行为改变后,性格也可能随之改变。

 

美国人功利主义目的性极强的行为,通过宗教活动来取得平衡。就跟物极必反的道理一样,一个个体主义极强的社会需要有一种对大众及人类的终极关怀来取得平衡。这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国人参加救世军活动,捐献衣服或金钱给远在万里之外素不相识的非洲人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会觉得奇怪,何以一个最自私的民族同时又最慷慨?也许平衡是一个解释。泓也同意孙隆基的观点,因为美国人对追求个体独立的偏执,他们行事往往只考虑自己:先救自己,然后救别人,而不是象中国人所主张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这一个最基本的生存观点出发,他们其他的行为表现也就都得到解释。泓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而一个人又不信教的话,一定会感到冷酷和孤单,而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很独立,泓还是希望能与他人建立深刻的友谊,也就是说有在精神层次相通的友谊,泓知道这很难。然后泓又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泓还是庆幸自己有温暖的家庭生活。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十分温馨。女儿六岁,在MONTESSORI上学,很喜欢读书。虽然才上一年级,却已能读百页左右的章节书了。有时家里三个人,一人捧一本书在沙发上看,各自沉浸在不同的故事里,非常和谐。他们最近还新买了房子,一栋漂亮的二层楼房,前后有宽敞的草地,所在的小区环境十分优美,邻里间也十分友善。

 

泓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美国的小学都是这样,还是只是MONTESSORI,学校总是要求家长有很多的参与。这学期他们学亚洲的地理和文化,要讲中国,老师就邀请泓去给学生讲中国。中国文化从何讲起让泓颇费脑筋,因为对象是小学生,她想准备许多实物作演示能让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可惜自己并未从国内带来什么传统文物,只能想方设法向别人借,结果还真有不少。邮票,钱币,文房四宝,旗袍,真丝手绘围巾,算盘,国画,等等。泓当场还表演了书法,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的墨香墨迹。

 

其实有意思的是,因为泓在美国是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特征就成为一个显著的东西凸现出来。别人看到泓首先看到的是她的外形,她是中国人,而不是她是一个”(普通人),于是她就成了这一类人的代表,她就是中国问题的专家,她自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见解,即使她不曾做过任何深层次的中国研究。这种不能使自己INVISIBLE的感觉也对泓有所困扰。另眼相看会使泓为自己感到骄傲,但同时也加深孤独感。她曾经暗暗对自己说,她只做主流(MAINSTREAM)的研究,象任何一个普通学者一样。这也是泓在读博士时没有直接跟随文化心理学大师H的原因,因为她不想步他人后尘,去强化别人对外国学生的印象,好象他们只做跨文化研究。可是现在BYDEFAULT,别人就定义泓为做跨文化研究的人,因为你是外国人。泓承认自己做跨文化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她的本意却是进入主流,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人。现在看来几乎不可能。泓想起她的学术界的中国朋友,大多数都做着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相关的研究。这值得庆幸吗?泓不知道。也有的朋友选择了回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做中国研究也许更踏实。泓觉得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二、谁是寂寞的人?

 

这个学期因为是星期一早上八点上课,常常得用星期天的时间来备课,加上周末不能使用办公室的复印机,电传机等等,非常麻烦。清早的课对泓来说真是很残酷,因为还得提前把女儿叫醒给她梳辫子。现在总算快到学期结束的时候了,泓真想松一口气。

 

周末的时候泓觉得情绪有所好转。全家去看了<胡桃夹子>,表演很精彩。这个大学的音乐学院在全美名列前茅,高难度的演出都可胜任,也算是本地居民的幸运。上次看<卡门>男女主角的音色和表演也都很出色。有趣的是泓以前从未有机会去剧院看<卡门>,看了之后才发现有讽刺意味。因为每个去歌剧院的观众都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而台上歌唱的却是平民女子(风尘女子)不顾传统礼节大胆追求情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历演几百年而不衰,尤其是被上层统治阶级所赞许,实在是匪咦所思。相对来说,<胡桃夹子>的故事与圣诞有关,是过节的热闹娱乐,第二幕又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和舞蹈,与现在GLOBALIZATION的情形相映衬,有梦想成真之妙。演员来自世界各地,台下观众也相当DIVERSIFY,泓听到好多观众不说英文。

 

圣诞节快到了,邻居们都开始在房子上挂彩灯。泓也想给家里装饰一下。上星期他们去一个农场砍了一棵圣诞树,是他们的REALTOR送的。农场在一个深深的大农庄中,从马路边拐进去后又开了十分钟才到。场主一家住在山坡的顶上,举目便看见方圆几里的松树林。场主大约三十来岁,朴实随和,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坐在门口招待客人,并准备了饼干和热巧克力。男孩大约十岁左右,已经在帮爸爸做BUSINESS。泓的一家去的时候正好其父在帮别的顾客砍树,就由他来应付。这一家除了种树,还养了许多动物,有公鸡母鸡,珍珠鸡,狗,猫,马,等等,十分自给自足的样子。女儿很喜欢动物,所以他们在挑好了树之后,又逗留了许久去喂鸡和马,看公鸡打鸣。泓想,这么寂静的生活也有人乐在其中,关键在于心灵的充实和满足。谁是寂寞的人?谁是大彻大悟的人?一切唯心。

 

泓又想起那天看ROBERTREDFORD导演的<HORSEWHISPERER>。女主角是演<ENGLISHPATIENT>的主角,演得算不错。故事揭示的亦是现代都市人的迷惘和失落,丢失的感情和体验,以及对生活的心平气和的态度却要在返回自然之中才重新找回。这部电影表现的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心灵的充实和平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真正寂寞的人,找不到灵魂支点的人却是生活在喧嚣都市中整天忙碌不堪的那些人。影片的男主角曾经在大城市生活,却感觉厌倦,回到MONTANA做牛崽后反更觉生命的意义。而女主角则不能放弃都市的生活,虽然她也喜欢简单原始的生活,却无法想象一辈子生活在牧场的情景,即使对男主角怀有深深的恋情。泓在看电影的时候想到那家生活在农庄种树的人,很有相似之处。谁是寂寞的人?

 

在美国逃避现代化的人有不少,在泓看来,在美国也很容易做到这一点。美国地大物博,空间过剩,交通发达,全民经济水准又高,所以当一个人对城市感到厌倦时,很容易去乡间,回到自然的怀抱,只对着蓝天,树林,和高山,而避开人群及车辆的噪音。在中国这要困难得多,所以在<东边日出西边雨>里面当男主角在北京郊外的树林里搭了一间后现代结构的房子时,就显得异常的不真实。当然,电影里显示的常常是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因为这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电影里常常有外星人,各种奇形怪状的,或者去地球以外的地方,或者是未来世界电脑化后对人的威胁,或者是把杀人当游戏,或者是在不可能作假的情况下,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事,都是离现实十万八千里的事,都是编导的FANTACY。而这些却能使观众感兴趣。中国导演的FANTACY常常是对现实的夸张,而美国导演则多对想象加以夸张,所以看起来十分不着边际。

 

都市的诱惑力对中国农村的青年是很大的,但对美国农村的青年好象就要小得多。原因可能在于前者出于被迫,而后者出于选择;也可能是因为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中国的城乡差别太大,而美国则很小。这也可能说明为什么很少有中国城市的青年愿意返回乡村过简朴的生活,也看不见表现这种心态的电影或小说的缘故。对于泓,她愿意生活在都市中而始终保持一颗平静充实的心。泓喜欢有不断的外界刺激的环境,那样她的头脑中就有不断思考的素材。想的东西越多,灵感就越多。泓不喜欢参与,但喜欢观察。她常常觉得自己是边缘人,仿佛对许多事都愿意看见,却并不介入太深。

 

然而,困惑已久的还是生命的意义。泓羡慕那些不为之所困而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感觉到生命诱惑的人。她的好友良就是这样。良昨天来电话,为自己新近开展的事业充满激情,又对纽约发生的事情,自己周围的人群颇有感慨,滔滔不绝。和良聊天总是没有停止的时候,他可以一直说下去,说下去、、、泓非常怀念他们在ILLINOIS的日子。那时他们都在读博士生,中午去LOUNGE吃午饭时碰到一起,总能聊出不少新意。无论是对美国的认识,对学术问题的探索,还是对中国新发生事件的讨论,都会兴致勃勃。良的情绪可以感染他人。现在泓的周围都是沉默寡言金口难开者,大家关心的事也相差十万八千里,难怪她觉得孤独。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多么重要,泓突然觉得自己过于冷静了。

 

前几天泓收到另一个朋友黎的来信,谈到自己为什么决定从澳洲搬去新加坡。黎的信极其幽默,却带着一丝苦味。黎的一家在澳洲风风雨雨地住了八年,他却仍旧无法忘怀中文的环境。去南洋理工能用中文讲学,也是他的愿望。对澳洲他是又恨又爱,但绝没无法割舍的情怀。那么泓呢?泓也是更喜欢中文的环境。看来被中国文化渗透越深的人,越难以忘怀中国,虽然他们也能很好地适应异乡的环境,但感觉不一样。这是不是泓特别喜欢香港的缘故?离开香港的时候,泓记得自己老是想到一句话:我把一部分心留在了香港。。。为什么这样想泓也不明白,只是隐隐约约中觉得她把一部分感情从自己的身体中分离出来存在了香港。。。

 

小雅是泓的又一个朋友。她也在大学教书,才生了BABY,很开心。小雅打电话说面对孩子是她最幸福的时候。她所在的名牌大学竞争激烈,同事之间关系紧张,纷争无穷。小雅表面上看起来很骄傲,但却常常脆弱得痛哭流涕,可是这一切,都在与孩子的交流之中得到释然。新的生命带给她生活的意义,好象突然别的事都不重要了,什么PUBLICATION,什么TEACHING,。。。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这样的生活又有多好?泓记得自己也曾有那样的时刻,想只成为一个家庭主妇,整天与孩子相守,不用工作,不用上学。。。

 

也许最快乐的是不想意义的时候,埋头忙于工作或其他,忘乎所以,完全投入;或一头钻进爱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或者只想孩子,家庭;或者只想自己,为自己买这买那;或者只想别人,为了他人的幸福做任何事。。。有一种没头没脑的爱好也是一种幸福。。。对生活充满热情并不需要在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后,只要能够敏锐感知生活的诱惑,就会对生活有热情。可是泓却是如此清心寡欲,恬淡平静,为什么没有事使她激动,气愤,高兴,或者悲伤?泓觉得自己的内心和外表象脱了节似的不能一致。

 

泓有一些极好的朋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有时候交朋友完全是缘份的事,遇到了,说得来便一触即合。泓有时想,是不是与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生活才有意思?为什么大家要把自己放到十分不同的环境中与意趣不和的人打交道而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分开?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也只有这么几个彼此能心领神会的朋友,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泓想,可能她是一个过于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会不快乐,这是一种逻辑。另外一种是失去追求的人会不快乐,没有自己特别想得到的东西,比如说钱,比如说名气,比如说爱的人,生活就不投入,不投入就难以快乐,因为你对失去和得到都无所谓,什么都可有可无。对生活的态度也许就是这样互相渗透,泓觉得他才是那样,而且他从不担心生命的意义。他活得实在,他的实在把泓也拖到地面,感觉踏实一些,但他对待逆境的软弱态度以及不挑战自己的样子又使泓心灰意懒。泓想有一个充满激情的人给她充电,让她不再旁观生活。

 

欲望其实是支撑许多人生活的支柱。欲望虽然曾经是一个丑陋的词,却带给人们生活的热情。两眼放光的人是活在尘世中的,是会坚强活下去的人,双目无光的人是活在空中无欲无求的人,象和尚道士的眼神就写明了内心的平静。当然后者亦会坚强地活下去,只是没有热情。对于泓,没有热情的生活是无味的生活,是冷却的生活,是非生活的生活。

 

泓把视线移到窗外,天色已黑,邻家的彩灯把房子的轮廓勾划出来,透明空灵,闪闪烁烁,十分美丽。泓想,这都需要有心情,有心情装点,有心情欣赏。

 

然而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里歌舞升平的时候,美国却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实况电视转播把发生在地球那边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炸弹声听起来酷似空中放焰火的声音。这个世界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三、走出生命的疲倦

 

到了学期的最后一天,泓要给学生考试,早上八点开始。这个班一直是早上八点的课,夏天时天亮得早,好象起床也并不难,现在入冬,七点起床时天色依然漆黑一团,仿佛半夜,起床就很难。但今天是最后一天,闹钟还未叫,泓已自动醒来。就在醒来的那一刻,泓突然感到自己庸人自扰的荒唐,一切都那么好,她并无一件需要担忧的事,为什么要自寻烦恼?

 

从这醒来的一刻开始,泓变得愉快了。昨天晚上给远在香港的学生维写信,与她谈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维是一个纯洁美丽细心温柔的女孩,有一个叫E的男孩喜欢她,与她拍拖已有三年,可是突然在上个月,E告诉维他已不再爱她,要与她分手。维伤心不已,因为她在与E拍拖的过程中虽无激情,却是非常专一认真的,她把E看成是白头谐老的伴侣。从这个角度看,维确是很传统的女孩。另外更使维伤心的,是E告诉她他已喜欢上另外一个女孩!这对维真是当头一棒,她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成为被抛弃的对象。这个世界真是黑白颠倒。可怜的维只能哭,想不出其他的办法。泓觉得维是典型的中国女孩性格:可爱,但是被动。被动的习惯可能由于家庭造成,比如母亲在生活中的被动,因为全家靠父亲一人的收入维持。在香港时,泓有时在巴士上遇见维,维曾谈起过自己家的情况,她还说起自己母亲对他们姐妹俩的控制。在维的整个恋爱过程中,她都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就是分手亦如此。相对而言,维的姐姐则正好相反,整个一个叛逆,与一个已经离婚并大她十几岁的男子相恋,大胆勇敢,不顾父母反对,我行我素,也是一个极端。同一个家庭里面出现两个性格截然相反而容貌十分相似的女孩,初看极难理解,其实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也许是遗传因子中一点点强弱配备的差别,使维的姐姐在那种情况下愿意反抗,而使维愿意服从。泓觉得这一切都很有意思,她自身从未受过来自家庭的任何压力,父母,祖母都对她宠爱又不加管束,使她的性格自由正常地发展。

 

天气依然温暖,阳光灿烂,蓝天一望无际。学生们还在底下考试,泓的思绪却已飞得那么远,想想真不可思议。没有人能看懂泓在写什么,就象没有人能猜到到她在想什么。泓很高兴她又回来了,那个困扰已久的问题不再那样缠着她,跟着她,与她纠缠不休了。人在想得太多的时候容易走入极端,尤其是只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外在的事物令你转移注意力的时候。泓一向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情,或者说自然地使自己心情愉快。泓觉得那个她又在那儿向她招手了。

 

其实哭一场也能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渲泄出来,但泓没有那么做。在这方面,小雅更勇敢,哭解决了她的不少情绪问题。泓也想试试,等熬不过去的时候。不知道别人怎样处理这种局面。泓听说有的人会设法使自己麻木,面对不悦的局面就让自己走神,魂游四方,去想象令自己愉快的事物。其实写小说也是一种情感投射和发泄的方法,在纸上让自己或他人做在现实中不敢做或说不敢说的话,这样也能保持身心健康。

 

接下去泓有很多事要做。过几天去香港开会,有很多东西要准备。泓在想如何把PRESENTATION做好,把研究的内容和结果报告清楚。她的两篇文章都很复杂,要讲得深入浅出不太容易。泓是一个追求完美和效果的人,在同行中做PRESENTATION使她高兴,好象是回到了大家讲同一种语言的地方,彼此相通。

 

去香港会见到很多旧日的朋友,曼就是其中一个。泓和曼是在香港那个大学的同事。曼真心坦诚实在,泓老觉得是自己的写照,虽然曼是印度人,他们之间却从未感觉到文化的隔阂。在泓离开香港半年后,曼也决定离开香港,举家迁居伦敦。泓不知道曼是如何与系主任安说的,但她知道安一定伤心。安在学术界颇有名望,为人也很好,只是不是一个好领导,太学究气。泓倒是喜欢这样的人,但不是这样的领导。领导的重要特质是要会搞气氛,有了气氛,什么事都好办。泓觉得她现在的系主任也没有这个本领,每次开全系大会都召集不起几个人,没有集体气氛。泓想,如何把孤独的职业变成有趣的事,必须把志同道合者结合起来,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才行。小雅告诉泓哥大仍对她有兴趣,问她是否有意去纽约。泓在纽约有不少朋友,纽约又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那个城市的气氛更接近时代的脉搏,外界刺激很多,象香港,很容易使人陷进去。泓有点动心,说到底她毕竟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更喜欢城市的味道。在那里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是否对她更有吸引力呢?

 

泓突然想起<SHALLWEDANCE>这部日本电影,讲的是都市上班族的烦恼。男主角是四十多岁的白领,每天在公司拼命工作,下了班精疲力竭,先坐地铁,然后骑自行车回家。生活日复一日,单调重复,聊无趣味。他是一位成功的白领,养活一家,还刚买了漂亮的新居,生活似乎完美得没有一丝漏洞。可是他不快乐,对生活没有热情,反而感到沉重的负担。直到有一天从地铁的车窗望出去,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在月台对面的楼上临窗伫立,而窗上写着舞蹈学校的字样,他才醒过来,突然觉得生活的意义出现了。在日本,学舞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他战战兢兢地去报名,然后偷偷摸摸开始每星期一次的舞蹈课。那位女子并非教他学舞的老师,而且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切断一切关于她的妄想。他很尴尬,却没有却步,坚持着学了下去,而且学得很好。他从跳舞中重新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热情,以至赢得许多人的尊敬,包括那位年轻女子。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泓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认同于那位男主角,也是一样的心态,一样的疲倦。泓甚至也想去学跳舞。。。

 

 

四、 香港之行

 

这次回香港完全是怀念香港的结果。泓在半年前就开始计划了。为了保证自己的文章被接受,泓投了两篇较高质量的文章,以保证会有一篇投中,结果两篇均中,泓就需要做两个PRESENTATION,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担子。但泓还是很高兴能回去看看。我把心留在了香港,临走时泓曾那样对自己说。这次她要把心带回来。

 

一切都在安排之中的事情总是不那么令人激动。泓喜欢戏剧性的想见,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相见的概率常常等于零,除非有一方刻意安排而另一方蒙在鼓里。比如象<YOU‘VEGOTMAIL>里的JOEKATHLEEN,通过EMAIL相识却不曾谋面,而JOE终于发现SHOPGIRL就是街对面开书店的K后,才刻意安排了一系列的偶然相遇来排除K对他的敌意。在这个过程中,对K是一连串的意外相见,于是充满惊喜,情绪也就放松,反而轻松愉快。误解终于消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事在现实中少之又少,如果有,则可能更为离奇感人。

 

从上飞机的那刻开始,泓仿佛就开始倒时差了。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飞行中,她昏睡过去几次,一直醒不过来,直到飞机落地的一刻。坐在去东京的候机室里,泓也昏昏欲睡,只是周围太多人,她就拿出本子写一点东西,因为这是泓打发多余时间的最好办法。泓老是觉得自己头脑里有层出不穷的需要思索的问题,或是观察自我的感想,仿佛从未有停息的时候。因此泓总是需要很少的外界刺激,比如电视的声音,或报纸,或电台,就是外界寂静无声,漆黑一片泓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头脑中的内在刺激足以激起她无数的想象和思考。

 

经过差不多十个小时的飞行,泓又到了成田机场。泓觉得自己对这个机场已经无比熟悉,不知在此转过多少次飞机了。但一次也没有出过机场,对东京依然一无所知。机场不象已往那么拥挤,很多座位空着,也许是节日的缘故吧。边上坐着待机的大多是香港人,说着对泓来说已经久违的广东话。泓奇怪自己竟然还听得懂。语言似乎也是一种学过不容易忘的东西,就象骑自行车一样。泓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三年?五年?但跨上自行车骑起来还是象过去一样熟练。

 

正是东京的下午,天气很好,晴朗有阳光,也有些微云。阳光从云后透出来,把云的一边照得微呈红色,很美。从落地玻璃窗望出去,能见到些许楼群在天的那边排列着,感觉还是很空旷,不象香港过去的机场一样被高楼所包围。这次回港会在新机场落机,曾在电视上见过,似乎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机场了,不知亲眼见到感觉又如何。但起码是离市区远了。

 

香港,香港还是老样子。泓在平安夜到达机场,连TAXI都等不到。街上塞车厉害,不能动弹。泓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双层巴士,小巴,小车,的士紧紧靠在一切,塞满了整条弥敦道。再加上两边行人道上的人以及无数要过马路的人,真难以想象那辆TAXI后来是怎么开出那条街道的。泓当时想,这还是香港,金融危机也没有阻止大家外出渡假和消费的热情。泓欣赏香港人的适应能力,他们拼命工作,忍受恶劣的待遇,只等有一天卷土重来。泓偶然遇见几个过去的学生,大家都说工作繁重,但并无怨言,却从积极的方面看,认为这样自己能多学东西。香港人的超时工作是有名的,假如在美国,雇员早就抱怨甚至罢工了。

 

会议开得很成功,泓PRESENT的两个PAPER也均受到好评。好久没有这样面对面与自己的合作者讨论问题,泓感觉特别好。与曼一起做的一个研究结果出来了,很理想,与其他人的合作项目讨论得也不错,很有意思。香港之行泓遇到差不多所有的朋友,心里觉得暖暖的。走在香港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泓竟然有一种感动,一种对热闹生活的感动。在香港的街上,你是INVISIBLE的,很自在,游游荡荡混在人群中可以完全放松。看见大家都形色匆匆,忙忙碌碌,泓觉得很舒坦。

           

            有时当泓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走在街上时,她就会去想每个人走在路上的目的。他们是去谈一桩重要的生意?去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去见久违的情人?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去学校上课?去公司上班?心情烦闷出来闲逛?心情美丽出来观光?为了去吃一顿?去买一件心爱的衣服?去看一场电影?大家都在那儿走着,马不停蹄,公车上,小巴上,地铁上都挤满了人;SHOPPINGMALL,街头铺子都挤满了人。不管是旺角,尖沙嘴,还是铜锣湾,中环,甚至柴湾,荃湾都装满了人。泓感到的是生命,是躁动,是亲切。都市生活确实有它不可抵挡的魅力。

 

            然而在中环看了一个陶塑展,却重新使泓体会到香港人的寂寞。陶塑展的名字叫寂寞最是无敌,是李慧娴的作品。乐天陶社在中环离兰桂坊不远的一条小街上,一个很小的门面,推门进去,就见到这些作品。泓是在看了<明报>上的介绍后去的,因为这些陶塑表现了香港人的生活形态,十分夸张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比如香港人人手一个手提电话,是因为生活过于紧张同时又过于寂寞?有一座陶塑是一个肥婆在独自吃一大锅菜,题为一人一锅,极为恰当地表现了香港人排解寂寞的良方。还有一座陶塑是一张大床,妇人坐在床头,拿着手提电话与人倾解,男人坐在床尾,也拿着手提电话与人倾解,题为同床勿语?十分逼真滑稽。泓一直想写一写香港人的生活百态,没想到李慧娴用陶艺把它表现出来,很有意思。再如香港人的购物狂热,有一幅就是一个胖妇两手拎满了来自各家名店的SHOPPINGBAG,名为“SHOPPINGSPREE”。泓很高兴在香港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地方,有人塑出了大部分人灵魂深处的孤独,而且是用幽默的方式。

 

            去看这个展览的人很少,作者本人倒是在。工作室与展室相连,展室很小,最多150英尺。泓总是诧异香港人对文化的冷漠,对自然环境的淡漠。象这个展览并不收费,而且匠心独具,却得不到大众的赏识。相反,对麦当劳的HELLOKITTYPROMOTION,却有那么多人去抢。为了买上两个便宜的HELLOKITTY,情愿买上两份套餐,然后排上几个小时的队。这难道不是又一个排解寂寞的方式吗?李慧娴应该再塑一座把这个景像包括进去。

 

在香港时泓住在曼的家里,很放松。曼是由父母包办婚姻的,但他们夫妇俩感情很好。女儿刚满一岁,很可爱,圆圆的大眼睛,卷头发,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点。听着她半夜的哭声和清晨的呀呀自语,令泓回到女儿婴孩时的情景。泓与他们聊天,吃饭,看他们用手抓饭吃,觉得很好玩。聊天很有趣,慢慢聊,就聊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天晚上他们去西餐厅吃饭,泓偶然提到自己去芝加哥时遇见过去系里的一个女研究生的事,没想到引出了那么一大串故事,令泓触目惊心,完全超出她能想象的范围。她为大陆女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作为瞠目结舌!

 

 

五、我的精神家园

 

            从香港回来之后泓的心情好极了,就象是经过了一次有效的心理疗程一般,泓重新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她的论文报告十分成功,还有大学邀请她夏天去讲学,算是很有收获。在香港重新感受到朋友的友谊,感受到那种无拘无束,彼此理解的温暖气氛,让泓差点儿想留在那儿。。。

 

            新学期不再有早上八点的课,泓一下觉得轻松异常,好象时间多了,也有心情来做别的事情了。开学第一周泓就修改好了一篇论文,还设计了新的实验等等,效率极高。泓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常态之下,可以FULLYFUNCTION了。更好的是,西海岸的一个大学还邀请她去CAMPUSINTERVIEW,她的演讲很成功,几天后就拿到一个OFFER,把她所在系的领导吓得慌了手脚,生怕她被挖走。泓未曾想到自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反而有些感动。

 

            很快就到情人节,又是中国新年,又是结婚纪念日,泓觉得有点手忙脚乱。女儿精心制作了几十张情人卡给她的同学,又问泓是否会送卡给她。泓常常忽略节日,总是觉得奢侈和麻烦,现在看来得有所改变。泓想去给他和女儿买点礼物。

 

春假去旧金山玩见到十几年未见的高中同学阳及家人,还见到他家书架上的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让泓十分高兴。王虽是理工科出身,却对写小说有着执着的追求。泓曾读过他的<黄金时代>,文字很好,但描写的事情大胆裸露,不是太合泓的胃口。泓并不反对大胆,但不喜欢裸露,但她又喜欢王对有些事情,尤其是性,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泓更喜欢王的杂文,简炼,独到,中肯,有理性。

 

最近因为情绪比较积极,泓头脑中的IDEA就很多,写了不少论文,有的刚刚起头,有的则已完稿。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比较文化心理学,以及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思考,泓突然意识到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看待文化差异,那就是人们是如何定义自我的角度。只要透彻了解了东西方文化对自我的定义以及定义自我的方式,就能发现其余一切的思维,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差异都可以用这个视角去解释。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完整性,所以西方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而东方文化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和依存性,所以东方人往往以群体为中心而贬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换言之,西方人用个体自身定义自我,视旁人为定义自我的工具,而东方人用他人定义自我,视他人为必不可少的定义自我的一个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东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一切疑难迎刃而解。

 

那天与良在电话上聊天时也谈到这个问题。良同意泓的观点,并举了一些例子加以佐证。中国人有没有自我的问题其实值得探讨。泓有时读自己以前记录的文字,发现自己内心的挣扎过程有很大一部分与寻找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有关。这次在阳的家里与他的妻子萧聊天,泓发现她还在经历这个过程,为我是谁的问题困扰不堪。萧原来学是中文系的学生,来美后为了生存改学了会计,现在在一个公司当会计。可是工作是出于生活的压力,无兴趣可言,所以越工作越对自己发生困扰。我在做什么?”“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事?这样的问题不断冒出来。泓想,这样的“IDENTITYCRISIS”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是迟些早些的问题。许多在中国社会长大的人对自己是谁的问题回答不好,因为以前常常依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定义自己。到美国后,参照群体消失,他人又对自己漠不关心,所以会相当失落。

 

泓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已经完成了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过程。那曾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是一个炼狱的过程。经历过那些,泓方才觉得自己变成金刚之身,再也不会被刺痛了。现在泓能够面对一切问题,不再畏惧,不再退缩。

 

六、女儿的成长

 

            因为抓紧,才到四月初,泓已经把这学期的事差不多做完了。虽然泓觉得很累,睡眠也不足,但心里十分充实。春天已经来了,不知不觉中,嫩绿的树芽已经跳上了枝头,许多不知名的花也开了。泓的院子里有一棵REDBUD,开满了粉白色的小花,还有一棵秋天结红果的树,去年果子被鸟啄得一塌糊涂,现在也长出了叶子。另外一株枫树也长了叶子。最有趣的是门口几棵低矮的灌木,前两天去看还是一堆干枝,毫无生命的迹象,可是一场雨后,干枝上已长出了星星点点的绿叶,神奇之极。以前泓喜欢野花,蒲公英,小白菊,野紫罗兰等等,可是现在有了自家的草坪之后,她必须将它们除去,否则会影响草坪的美观。泓有时会花很多时间去铲除野花,清理草坪。女儿很开心,摘了很多野花,把它们插在花瓶里,为房间增添一些生趣。

 

            看着女儿的成长,泓常常惊讶不已。去年从香港过来时她刚过完六岁生日,上完了香港的小学一年级,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可以自己看一些有图画的书,比如象WINNIETHEPOOH的故事,一套BEARCOUNTRY的故事,能看一半。算术能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写英文字母和单字也歪歪扭扭,有时把字写反,比如CD,一不小心就写成CD。去年上了MONTESSORI到现在也才六,七个月的时间,她已经能看CHAPTERBOOK,象BABYSITTERCLUB丛书,一天就能看完一本。这些书基本没有插图,大小象给大人看的流行小说,每本100多页。她看得津津有味,拿起就放不下,象个小书迷。

 

            再说算术,她也已经可以熟练运算加法,减法。从上月开始,老师已让她开始乘法运算。MONTASSORI好的地方就在于老师按学生的进度教学,所以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学的东西难度相差很远。比如有的三年级的学生,语文的水平也比女儿低很多。他们的LANGUAGECIRCLE按实力组成,高的就读难一些的书,低层次的就读容易的书。除了语文算术,他们还学地理,科学,甚至做RESEARCH。女儿已经做了四个RESEARCH的课题:鲸鱼,马,孔雀等等。做RESEARCH先要看书,搜集FACTS,做卡片,最好要把它写成一个PAPER,打进电脑,然后印出来,还要附上一张插图。女儿的RESEARCH做得很好,插图也很精美,每次老师都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展览。

 

            除了这些,他们还学法文,是学校规定的外语课,老师是法国人。在周末,她去中文学校,已快把第一册书学完了。这学期泓又让她参加了小提琴和芭蕾学习班。泓发现女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当不错,曲子记得很快。回家后每天练,进步也很快。

 

            泓很羡慕女儿的学习条件。她自己在童年的时候何尝有过任何这样的机会?想起来很可惜,泓一直觉得自己有潜力学好这些,可是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所以泓想跟女儿一起学,因为上小提琴课时家长一定要在旁边,是SUZUKI教学法的精髓之一,泓正好也可以学,算是补童年的课了。

 

            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确实是一种乐趣。但泓同时感到压力。是不是在成人以后还能象孩子一样每天都有所学,有所进步呢?泓是一个追求不断进步的人,不断有所创造的人,不做有意义的事她就会有虚度生命的负疚。好象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创造型的,一种是享受型的,前一种人创造出东西来给后一种人享受,所以前一种人获得较多的酬劳。比如创造TV的人可能自己根本没有时间享受TV,发明WEB的人也根本没时间上网东游西逛。泓觉得自己更偏向于象第一种人。

 

 

七、村上春树的小说

 

有空的时候,泓喜欢读小说。前些日子泓读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HARD-BOIL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相当精彩,尤其是他的想象力,对人生的中和态度和理性,十分吸引她。泓在香港时读过他中文版的<寻羊的冒险><舞舞舞>,曾体会过他的想象力,但理性色彩不浓,这本书则让泓彻底折服。虽然村上春树以<挪威的森林>一书出名,那本书却并不能表现他思维的多个层面,只是故事本身十分精彩,拿上手就放不下。然而村上小说的底蕴都是对人生的平和和悲观的态度,透彻,有点消极,但富极想象力和逻辑性。泓现在开始真正欣赏村上春树的作品。

 

<国境之南,太阳之西>是村上较近期的作品,表面上看是一部典型的爱情小说,但更是一部悲剧作品。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永远是作者自己,孤独寂寞,酷爱书籍和音乐,却没有觉得可以沟通到心灵深处的人。他曾经与两个女孩有过深刻的交往,一个是小学的同班同学S。与作者是独生子一样,S是独生女,更由于一条腿带疾,非常沉默寡言,但他们俩却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可是后来S搬家转学就失去了联系。另一个是中学同学I,但I因多次被他对性的态度和行为深深伤害而离开了他(主人公对性的随便和中性态度也许确实会伤害很多女性)。大学时他没有遇到一个知音,浑浑噩噩地过了四年,心中极其怀念曾经相恋过的那两个女性,却是无法回头。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个与S长得十分相似的女子,心中才猛然惊醒,并跟踪了几个小时,却始终没有上去讲一句话,结果还是未能证实和复合。几年后,他遇见了另一个女孩,很快便结婚生子。家庭生活温暖,事业也蒸蒸日上,开了一个JAZZ BAR,很成功,于是又开了一个。记者来采访,把他的JAZZ BAR登在一家杂志上。半年后的一个雨夜,一位陌生,气质极佳的女子来到他的BAR喝酒,引起他的好奇,但他没有询问,因为他是老板,别人是顾客。可是到BAR打烊时,女的非但没有离开,却走上前来向他问好并祝贺,他才认出那原来是他的小学同学S。从此以后,他对S的感情和思念便一发而不可收,而S却一直保持神秘的状态,若隐若现,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发誓一定要在下一次见到她时告诉她自己决定抛弃一起与她结婚,因为她才是他等了一辈子的人。她真的又出现了,又是在一个缠绵的雨夜,带着她的笑容和神秘。他毅然带她去了自己在郊外的别墅,向她诉说自己对她的感情。他们终于发生了肉体的关系,淋漓尽致,完美无瑕。可是第二天醒来时,S再不见踪影,没有片言只语,没有一丝痕迹。。。真实和幻觉,过去和现在,感情和理智,活着和死去,一切都变得不可捉摸,不可把握。国境之南(墨西哥的南面),太阳之西(西伯利亚的西面)都是不可企及,无法达到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可能就是这种对爱情的无力追回感。失去的爱情再也追不回来,错过了就是永远,这就是人生的悲哀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泓发现村上小说中的一贯性,即他对人生的强烈体验(触目惊心触及灵魂) 和对人生的无可奈何的融合。他有对现世的留恋,也有对无欲无求状态的向往。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理想世界是一切永恒,亘古不变的劳作以及爱情和音乐。如果有爱情和音乐,即使是生活在世界的末日,也比生活在现实中要更有吸引力,就象他在<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里面做到选择一样,让两极相通,当头脑中的一根弦与另一根断裂时,就SWITCH到另一个世界,和平安宁永远不死。

 

村上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真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他把你带进一个虚幻的事件,而在那儿又发生着有趣的故事,有时故事的背景完全真实,但故事很不真实,但在不真实的故事中又表露出真实的感情和人生。有时故事的背景虚幻,却发生着真实的故事。真实在想象中穿插跳跃,他能够运作自如,让读者跟着他的思路去想去看,不觉得荒唐同时知觉到与现实的距离。

 

泓想,村上一定有过痛苦的感情经历,可能事件本身并不令人震惊,但作者的体验和回应不同于常人,所以写出来才会不同寻常,这是好作家与普通人的差异。同意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激起的想象和震动可以相距十万八千里,能够用独特的方式反应,就体现出其价值。村上那一代日本人,也算是经历过许多的社会变化,但比起中国人来,这点变化恐怕微不足道。但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却可以极其相似。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期望和困惑是可以跨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的。

 

有时泓觉得只要有一点时间她就可以一直写下去,写出自己无数的思想和感受。可是平时因为忙,很少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思绪和心情,常常是梦中出现的情景使她意识到自己对某些东西的渴望和厌倦。梦会提醒她一些重要的情绪。泓好象还是没有失落自己,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不为琐碎的事而障眼,依然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标。泓曾经有记录分析梦的习惯,她喜欢把自己的潜意识挖出来放在自己的面前。

 

其实人活着,人的大脑和心灵真是一个谜。只要任思绪飘起,人的心灵就能经历十分不同的东西。现实一下变得无比遥远,好象可以脱离现实活着,一切都是知觉的存在,不知觉就可以不存在。人的信念之所以能对人的实际行为和现实起作用,就在于知觉和意念的CONCENTRATION以及随之产生的POWER。只要闭上眼睛,人就能完全沉入另一个世界,而且感觉到那个世界存在对于现实的合理性,可是睁开眼睛时,会立刻感到自己的荒谬。真实和虚幻确实只有一步之遥。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缘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则常常变为不朽。象梵高,毕加索的画,都是那样的产物。走不出现实的人是没有勇气的,无法超越自己的人,一直在虚幻中生活的人则会出现精神病的症状。能在这两者之间来去自由的人才是健全和有灵性的人。

 

对村上的小说入迷后,泓就去图书馆寻找他的所有作品。更加离奇曲折是他的<WIND-UP BIRD CHRONICLE> 令人神思迷惑却又无法自拔。泓在读完之后几天,都无法驱逐那些强烈的画面和深刻的内省及梦境。它们在泓的头脑中徘徊盘旋,有时甚至产生生理的反应:恐怖,黑暗,心惊,和欲求。这本书与村上其他小说的相似之处,是现实与想象的不可区分性,现实似梦,梦似现实。在绝对的黑暗之中,比如当主人公在井底之时,连自己的身体也无法看见,唯一能够知道自己存在的只有浮游的思想,或者说那时连思想也会怀疑自身的存在,因为看不见,因为与世隔绝。在那个时候,真实的是梦境,梦境中发生的事会在现实中留下痕迹。比如主人公脸颊上留下的一块淤青。人对自身存在的怀疑在这本书中是表现得最为深刻和彻底的,对自我的定义和认知也是如此。

 

书中的主人公有几个,都不复杂:男主角()、妻子(结婚6)、邻家少女、妻子的哥哥(青年政治家)、一对卜算的姐妹、一个退伍老军人、以及一对母子。可是故事十分复杂。除了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景物和动物:一只猫,一只WIND-UPBIRD,一口枯井,和一座弃屋。故事从一个女人的匿名SEX电话开始,然后猫失踪,寻猫,偶遇邻家少女,发现枯井弃屋,妻子失踪,同一天老退伍军人前来拜访,引出日本侵略中国的一端历史--下井做梦--被打伤(在梦中)-- 偶遇一对气质高雅的母子,引出另一段战争史--邻家少女离家出走--井中寻妻。

 

对自我的探讨也许是该书的主题,书中每个人都对自我有十分困惑的时候。我是谁?我是什么?这个我与那个我的分离,哪个是真正的我?书里的写法很有分裂人格的痕迹(的妻子K),但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扰人类的问题。书的另一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探讨。生和死的界限在哪里?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一般,体会不到生对快乐和意义(行尸走肉),象那个年老的军人,以及第二个阶段中的算卦的妹妹(作者称之为肉体与思想的妓女)。邻家少女有一段关于死对于生的意义的思考非常深刻,与泓自己曾经有过的探索十分相似。如果人不会死,生命顿时就失去了光彩和意义,所以就象是黑色衬托出白色,死亡给予生命色彩和动力。

 

转眼就过了复活节。泓没有什么宗教信仰,过节就象一般的周末一样,放松放松,去商店买些东西。泓给女儿买了一个大兔子,很可爱。女儿喜欢EGGHUNTING,就在家里玩,藏好蛋,然后他们一起找。泓想,一个小孩是比较寂寞,假如家里有两个孩子,就会热闹得多。泓又想到<国境之南太阳之西>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独生子女,从童年起就经历无边的寂寞。泓自己却从未有过那样的经历。

 

 

八、人生的琐事

           

在作了许多权衡之后,泓决定接受西海岸(西城)那个大学的OFFER。于是他们一家重新经历过度时期的混乱。最大的事情是要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要在那个新的城市找到房子,给女儿在那儿联系学校等等。为此,泓的一家又去了西城把这些事情处理妥当。

 

            回到家的时候泓发现家门口的植物突飞猛长,有许多IRIS都开花了。春天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星期不见就得刮目相看。更妙的是,回家的第二天就有一对夫妇来看房子,然后就给了OFFER。有时事情发生起来就是突然,在你快要放弃希望或不作妄想或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它就来了,没有一丝预兆。俗话说这是运气。说到运气,泓觉得自己算是好坏参半。就事业而言,她很顺利。在收到西城大学的OFFER之后,纽约的一个大学也曾相邀。那是一个常青藤大学,小雅三番五次打电话鼓动她去,可是泓在权衡了各个方面之后,还是决定放弃了。人生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众人追求的,比如名气,地位,权力,但每个人给生活不同方面的权重不同。泓对名气还不是太过看重,至少目前如此。

 

            但对刚刚收到的来自一个杂志主编的拒绝信,却让泓感到十分沮丧。最近的运气似乎不好,已经是第二次了。泓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信心。那是一个泓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的研究,而且结果很有意思,为什么会遭到拒绝?泓有点想哭,内心深处感到十分惨淡。应该怎么办?那天与小雅聊天,他们也谈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外国人,用英文发表一流的论文是双重挑战。虽然泓已经成功地发表了很多,甚至令NATIVE ENGLISH SPEAKER羡慕,但现在怎么走下坡路了?泓有些忧虑。

 

            DEEPSORROW。。。泓想起玛格丽特<情人>中的男主角,作者在描写他做爱时总是用“DEEPSORROW”来形容他的情态,让人感受到入骨的沉痛。泓此时仿佛就有这样的体验。她甚至不能思考,仿佛思路一下被堵塞了。还有些许仓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片空白。看了编辑的信,泓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闭上眼睛,好久不能动弹。“DEEPSORROW” 这个词冒出来,泓觉得再恰当不过。

 

            也许人生的成功都是用失败堆砌起来的。泓的一生几乎没有挫折,所以有一点就会觉得严重。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那么多的事情,又对历史对个人有多少影响?泓想到近来发生的NATO轰炸中国在南斯拉夫使馆的事。当时泓在西城,有旅游者的心态,便觉得发生的事情缺乏真实性。就象89年的学运。记得胡耀邦逝世的时候泓正在杭州出差,回到北京才知道有学运的迹象,因为在公共汽车路过天安门广场时,泓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巨大花圈。还有87年的反对精神污染运动,也是在泓不在寻常的环境中时发生的。那时他出差来看她,两个人就躲进爱情的角落,一点都不闻外界的声音。后来系里的总支书记还追到泓的家里来找,令泓觉得荒谬。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政治失去了完全的兴趣,而变得完全象一个旁观者。对NATO在南斯拉夫的轰炸,许多人都有强烈的立场,或者坚决支持,或者坚决反对,再加上中国使馆的被炸,许多留学生变得非常情绪化,在中国境内的学生则更如此。听说已经有人发明了反美的SCREENSAVER。泓觉得一方面这样的反美情绪过于激烈,同时也感到NATO的轰炸太为过分了。贝尔格莱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城市是对人类文明的背叛。当人类自己开始互相残杀的时候,就是人类的末日来临之时。战争曾经毁灭了多少人类文明,难道教训还不够惨痛吗?也许这是因为男性主导世界的缘故?泓想,如果世界由女性来控制,情形就会大大不同。男人的理性都到哪儿去了?

 

 

九、爱情与死亡

 

            泓是一个电影迷。从前没有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抽时间去电影院一口气看上几场。现在有了孩子,就只能借录像来看了。没想到<MEET JOE BLACK>讲的是爱情与死亡的故事。虽然与死神有关,影片却拍得极为明亮甚至绚丽。故事讲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咖啡店的邂逅,彼此钟情,却欲语还休,结果在犹豫与恍惚之间,男青年被汽车一头撞死,魂归西天。

 

            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头。女孩自己是一个医生,其父则是巨富,正准备过65岁生日。前几天,他突然在梦中听到死神的呼唤,后来果然心脏病发作,虽然没有悴死,但死神已约上门来求见。然后死神出现了,观众看到的是咖啡店里的男青年。死神说他是借用了刚刚辞世的男青年的身体作为躯壳,并要求参加该父亲的一切活动:家庭的和商务的。在介绍死神时,父亲称其为JOEBLACK,故事于是从此展开。女孩不明白为什么JOE会出现在她家的饭桌上,惊讶又欣喜,其他人也不明白JOE的身份,只以为他是父亲生意上的夥伴。女孩无法抗拒对JOE的感情,陷入爱河,死神也感到了自己对女孩的爱情。死神本来是来带父亲走的,现在却是女孩要跟他走。父亲大怒,斥责死神,死神终于抛弃了带女孩一起走的想法,只把父亲一个人带走了。留下迷惘而失落的女孩。

 

            故事的结尾是父亲盛大的生日晚会,在焰火五彩缤纷的天空下,死神在远处的草地上等待着父亲,父亲毅然地将自己交给死神,没有眼泪没有遗憾,平静地与死神并肩走向黑夜深处,消失。。。然后女孩看到了他们的背影,追上去,停下。在黑夜的尽头,在冰冷的月光中,JOE重新出现,向她走来,他们相遇,男青年讲述他们在咖啡店的偶遇,然后两人并肩走向未来。。。

 

            电影的主题当然是爱情。但整个电影充满对爱情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作者让死神作爱情的替身,说明其对爱情的绝望;另一方面,作者又让男青年起死回生,表现出爱情的惊人力量,则说明作者对爱情灌注的无穷能量(THEPOWEROFLOVE)。不过,整个电影的基调非常温暖并罗曼谛克,当爱情与死神有关时,死神也显得风情万种,显示出作者意识深层对爱情的极度歌颂和向往。

 

            另一个与死亡有关的爱情故事是<SLIDINGDOORS>。泓喜欢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让两种假设的情景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然后顺着各自的逻辑把故事发展下去,最好达到殊途不同归又似同归的效果。同归之处是命运的安排,不同归之处则是偶然。生命的进程是由多少个偶然组成的?

 

            影片中的HELEN是一个设计师,在男性主宰的商业圈子里不被容忍而遭解雇。故事发生在伦敦,HELEN坐地铁回家,因为晚了一步,地铁的车门在她眼前关上,她又不小心撞了一头,只能去医院包扎,然后回到家里。电影然后退回去,讲HELEN去坐地铁,冲到车门口,门正要关上,但她挤了进去,顺利地回到家里。可是这个顺利却让她亲眼目睹了男朋友与另一个女孩做爱的一幕。她愤然出走,去女友家消气。前面的HELEN因为没有及时坐上地铁,而错过了当场捉住男朋友偷情外遇的事,一直无所觉察,就那样生活下去。这个偶然(赶上或赶不上地铁) 造成了HELEN整个生命进程的不同,生活就是如此叫人不可捉摸,一个偶然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的人生道路。

 

            爱情的故事很多,这两个电影都算是表现得比较好的,思路也新颖。对很多人来说,爱情的创伤是最深刻最个人的伤痛,用任何的隐喻方式都可以讲述或表现出来。

 

十、告别中西部

 

            夏天来了,泓的一家开始搬家的准备。临行前有几件重要的事,首先是给女儿开一个生日PARTY,再是回ILLINOIS看望过去的导师,与他们道别,然后是泓结束在这里的工作,备好暑假去香港要讲的课,最后是办理一切卖房的手续。女儿的生日其实并未到,但因为要离开此地,所以就提前开了。女儿很激动,虽然在这儿才短短一年,她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泓感觉到女儿的激动,因为她每天一清早就悄悄起床一个人去制作生日邀请卡。女儿喜欢美术创作,喜欢自己做卡。她一共邀请了五个最好的朋友。每天早上大约能完成一张卡的设计和制作,花了五个早上,她终于把卡都做好了。一开始她自己在那儿做的时候,总是把房门关起来,还在门上贴了一张条子:“DONOTCOMEIN”,泓都不知道她在忙些什么,等做好后,女儿才拿出来给泓看。泓发现女儿的这个习惯与自己很相似,泓也不喜欢让别人看她正在进行着的PROJECT,总是要等完成后才拿出来。

 

            小孩之间的友谊有时也可以很深。比如女儿和她的同学ELLEN,推门彼此喜欢,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从来没有不愉快的时候。两个人不仅每天在学校一起玩,节假日也想呆在一起。ELLEN的父亲在读研究生,母亲是音乐家,拉小提琴,唱歌,天赋很好。女儿要走,ELLEN因为父亲要换学校,也要离开此地,于是两个人非常难舍难分。最后一天去上学,老师也舍不得他们走,流下了眼泪。ELLEN的妈妈还特地写了一首歌来表现这种友谊。泓也很感动。

 

            从这里开车去ILLINOIS只有不到三小时的路程,他们选了一个周末,就出发了。他们过去在ILLINOIS的朋友大都象他们一样,在多年前就毕业去了美国其他的城市或乡村工作,只有芳的一家留了下来。泓最初认识芳是在ESL的考场上。那时芳是英语系的研究生,给他们监考。她的英文说得十分流利而且发音准确,给泓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偶然在学校的图书馆相遇,就随便聊了起来。从此他们就成了朋友,曾经一起去FLORIDADISNEY乐园玩。芳后来改学图书馆专业,就留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了。在这几年里,芳已有了两个女儿,买了新房,丈夫还开了一个中国餐馆。他们于是先去拜访了芳的一家,从头聊起,至午夜方休。

 

            第二天泓的导师与他们在餐馆相聚。泓就学期间曾经与三位导师有过合作研究,所以三位导师和太太都一起来了。这三位导师都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都在可以做泓的父亲的年龄。泓差不多算是他们的关门弟子了。几年不见,大家都很亲切。讲起过去的很多往事,以及过去的一些同学的轶事,笑声不断。三位导师性格各异,学风也迥然不同,很有意思。泓觉得从每一位身上都学到了一些受用终身的东西,很是幸运。

 

            虽然卖房子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而且他们没有请REALTOR,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他们与买家商量好了CLOSING的日子后,就约了搬家公司的人来装箱。搬家在CLOSING的前一天,全部搬完后,买家再来检查一遍,然后去TITLE公司CLOSING。他们准备在CLOSING完了之后开始告别此地的旅程。一切都安排得环环相扣,一丝不差。那天一大早,UNITEDVAN就开来了。本来泓以为搬上几小时就行了,没想到在搬的过程中一把椅子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来,把墙撞了一个2 X 2的洞,十分触目。大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想想明天买家还要来检查核收,泓更是心急如焚。立刻翻电话本找DRYWALLREPAIR的人,没想到整个小镇一共只有三四家公司,而且每家公司都说没有闲余人员来处理EMERGENCY。正在百般无奈时,有一家公司的职员推荐了他的一个朋友。于是赶紧给那人打电话,没想到他很快答应了。左等右等,总算来了。他看了墙洞之后,立即就去买材料。那天女儿不在家,与ELLEN一家去露营了。泓于是又不停地打电话与搬家公司总部联系,报告墙的情况,整个过程十分惊险。修墙不难,但很花时间,因为材料要一道一道补上去,而且每一道都要等上一道干透了才能上。好在那天天热,到晚上8点,墙总算干了,那人又来了一趟,把最后一道漆刷上。果真一点也看不出痕迹,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晚上泓一家三口睡在FAMILYROOM的地毯上(因为所有东西都搬走了),泓一点也睡不着。想想这一年的日子,有许多感慨。第二天一早泓去了办公室,最后一次CHECKEMAIL,把钥匙还掉,与大家最后一次说再见。这次告别中西部,以后不知要过多少年才会回来。泓想,这个平静美丽的小镇,将会出现在她未来的梦境里。